| 首页 > 信息中心 > 行业新闻 |
两部委印发现货市场建设指引 机制创新破解高比例新能源入市难题 |
| 发布时间 : 2025-09-18 文章来源 : 中国能源网 |
9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电力现货连续运行地区市场建设指引》(以下简称《指引》),针对电力现货连续运行地区明确九大指引方向,重点围绕新能源全面入市后的市场机制适配、系统调节能力提升等核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从9月11日-12日举办的2025电力市场秋季论坛了解到,《指引》中的多项机制设计与论坛专家观点高度契合,与会专家围绕现货市场优化、新型主体激活、辅助服务完善等议题的讨论,为《指引》落地提供了实践参考。
本次论坛由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主办,联合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市场专委会、电力系统专委会,及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国网电科院、中国电科院、国网能源院、能见科技等七家单位共同搭建行业交流平台。论坛以“加快统一电力市场建设促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为核心主题,深度破解电力市场建设中的顶层设计、实操难题、新型主体培育、安全保供等关键议题。
现货机制精准化:锚定供需调节核心
《指引》明确提出“支持各地探索完善新能源全面入市下的现货市场机制,优化现货市场出清机制,形成反映供需关系和调节成本的分时价格信号”,同时要求通过日前交易价格激励用户参与系统调节,保障电力安全供应。这一导向与论坛上专家披露的现货市场实践成果形成呼应。
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主任董昱在论坛上介绍,截至2025年8月,国家电网经营区26个省级电力现货市场已全部启动运行,其中山西、山东、湖北、浙江等5家成功转入正式运行。现货市场价格有效激励发用两侧协同优化,山东市场化用户午间填谷583万千瓦,晚峰移峰225万千瓦,在优化系统运行特性的同时,降低了用电成本;甘肃新型储能平均年利用小时数同比增长超155小时,盈利模式持续完善,平均调频性能达到火电的1.5倍,提升了电网调节能力,与《指引》中“分时价格引导供需”的要求高度一致。
中国南方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总经理黄河也在论坛中分享了区域现货市场实践。南方区域通过《指引》倡导的“统一出清、两级协同”模式,符合南方五省区电力系统特点,连续结算试运行期间,降低优先计划保障执行比例,为具备价格优势的省份或点对网电源腾出了发电空间,西电东送电量不降反升。经过市场优化的西电东送总电量504.7亿千瓦时,较优先计划合约增送58.9亿千瓦时。在新能源大发时段,广西、云南日前出清均价分别低至159元/兆瓦时、113元/兆瓦时,精准反映清洁能源边际成本,为《指引》中“反映调节成本”的价格机制提供了实践样本。
新型主体入市:释放灵活调节潜力
《指引》特别强调“完善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参与现货市场机制,鼓励虚拟电厂、智能微电网、新型储能等新型经营主体和用电侧主体‘报量报价’参与现货市场竞争,支持‘电源+储能’作为联合报价主体参与”,为新型主体破解入市壁垒提供了政策依据。这一机制设计在论坛专家的讨论中得到进一步印证。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力自动化研究所所长杨争林在报告中介绍,新兴市场主体目前参与省级现货市场交易面临众多挑战,因此不同技术特性和成本的机组,需要分别建立不同的报价模型,因此应设计通用报价模型,出清算法聚焦解决一类问题,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把技术特性体现在统一报价模型中,其团队团队针对分时块、标准块、自定义时段耦合块、条件能量块及移动能量块等多类型块的联合出清与定价优化模型,开展了深入的理论研究与模拟验证工作,已经具备实战演练和工程应用的技术条件。
清华大学电机系副教授郭鸿业在报告中针对新型主体参与提出补充建议。他认为,高比例新能源下负电价的合理管控需依赖需求侧弹性释放,而虚拟电厂、聚合商等新型主体正是链接用户侧资源的关键。《指引》允许新型主体“报量报价”参与,可有效降低中小用户入市门槛,通过聚合商整合分散调节能力,将负电价频率引导在合理范围,这与郭鸿业提出的“需求侧弹性激活方案”高度契合。
辅助服务与容量保障:筑牢系统稳定根基
针对高比例新能源并网带来的调节需求激增,《指引》提出“因地制宜健全辅助服务市场体系,鼓励新能源装机占比较高的地区探索建立爬坡等辅助服务市场”,同时要求“研究建立面向各类电源的容量补偿机制,保障系统容量长期充裕”,从短期调节与长期保供两方面构建支撑体系。论坛上专家的观点进一步阐释了这两项机制的必要性。
郭鸿业在分析负电价成因时表示,部分地区负电价频发,除新能源出力波动外,辅助服务品种不足、调节资源未充分激活也是重要原因。他以山东为例,2024年该省实时市场负电价频率达14.21%,若能建立爬坡辅助服务市场,通过价格信号激励煤电、储能提供爬坡能力,可将负电价时长减少30%以上,这一观点直接呼应了《指引》中“增加辅助服务市场品种”的导向。
在论坛中,众多专家针对容量保障展开深入探讨。有专家点明,当一些区域新能源装机大幅飙升后,传统电源投资热情锐减。由于新能源大规模接入改变了电力市场格局,传统电源在电量市场的份额被挤压,利用小时数大幅降低,投资回报率预期不佳,使得其投资意愿愈发低迷。这一现象直接导致系统长期容量充裕度面临严峻挑战,若不能妥善解决,将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构成严重威胁。而《指引》中“科学评估各类型机组及新型储能的容量系数,建立容量补偿机制”这一举措意义重大。通过精准评估不同机组与储能的容量贡献,给予合理补偿,能够有效平衡新能源与传统电源的投资预期。这既能保障新能源的持续发展,又能稳定传统电源的投资信心,为区域电力系统安全保供提供坚实的长期保障。这与论坛上反复强调的“统筹绿色转型与安全保供,不可偏废其一”理念高度契合。
《指引》明确的九大方向中,“优化现货出清机制以形成反映供需与调节成本的价格信号、完善新型主体‘报量报价’及联合参与机制、健全爬坡等辅助服务品种并扩大主体范围、建立基于容量系数评估的可靠容量补偿机制”等核心政策要点,与论坛专家提出的“分时价格引导发用协同优化”“通用报价模型适配新型主体技术特性”“爬坡服务市场减少负电价”“容量补偿平衡新能源与传统电源投资预期”等实践建议深度契合。二者共同指向“构建适配高比例新能源的电力市场运行体系”这一核心目标——既通过市场化机制打通新能源全面入市的堵点,激活虚拟电厂、储能等灵活调节资源,又通过辅助服务完善与容量保障筑牢系统安全根基,最终实现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安全稳定供应与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多重目标。(作者:新路)
